|
 |
|
|
|
|
|
|
|
|
|
|
電子郵箱:webmaster@nbetdz.com |
|
|
|
|
|
|
|
|
馬上又到“七夕”節了,大家都說這是“中國情人節”,而我卻喜歡它的另外一個名字“乞巧”節——祈福許愿、乞求巧藝。
小時候,我就經常看到媽媽拿著毛衣針一邊看電視,一邊織毛衣。而且經常是一流行什么花紋,媽媽就會興致勃勃地學來給我們織。但是媽媽動作比較慢,經常要半年一年才能織好一件毛衣或者毛褲給我們穿。這時就會有新的花紋流行。雖然沒有趕上潮流,但對我來說卻很舒適,很暖和。至今,我的衣柜里還有一件豆綠色的毛衣,上面的花紋是“美國大平針”。毛衣很厚重,我不常穿,這好像也是媽媽給我織的最后一件毛衣。因為后來慢慢不流行織毛衣了,手工制作輸給了機器成衣。而在媽媽織毛衣的那幾年里,我也跟著媽媽學了一段時間織毛衣。一開始學“起針”,學“平針”,然后學織圍巾,織帽子,后來學各種針法,什么魚骨針,美國大平針,波浪針……。不過小時候的我一開始還興致盎然,不一會就像“小貓釣魚”一樣跑出去玩了。所以,至今我也就是個“三腳貓功夫”,沒能完整地學會織毛衣。
后來到了奶奶家,才知道奶奶和姑姑都是裁縫,不光會做衣服,還會繡花。三分鐘熱度的我,又嚷嚷著要學繡花和做衣服。奶奶給我找來碎布頭和針線,幫我繃好繡花繃,從最簡單的針法開始教我如何繡花。還沒學幾天,我就在自己的大衣上繡了個撐傘的小鴨子,興沖沖地拿給奶奶和姑姑看,被她們好一通夸。頓時我就覺得這個小鴨子是我的得意之作,我要天天穿著它。耳濡目染之下,我學會了鎖扣眼,納鞋底,編盤扣……縫紉機在我的腳下踩得像個小風火輪,做個小裙子啥的更是不在話下。那時候的我總會被左鄰右舍的奶奶或者嬸嬸摸著小手說,“你看看這手巧的!這怕是‘七仙女兒’的手吧!”“你看看這手指翹得這么高,手不巧才怪呢!”……長輩們這些善意的贊美,讓我喜歡上了手工活兒。甚至我當時的理想就是做個“服裝設計師”。
當我那時知道“七夕”就是“乞巧節”時,我就特別喜歡這個節日。我到處詢問怎么過“乞巧節”,因為我希望可以在這個日子里讓我的手更巧一些。可是日后繁重的學業讓我漸漸疏遠了它,繡花繃和針線籃被束之高閣,就連我的理想也被我拋諸腦后。現實中的我并未向著理想一步步前進,而是漸行漸遠。
當我再一次拿起針線時,這些手工活兒已經被稱作“女紅”,散發著歷史的氣息,都快成文化遺產了。許久不碰女紅的我,已經忘記如何盤扣,如何制作一雙布鞋,笨拙的針腳一如我剛學針線時一樣。只可惜,現在已沒有人在旁邊指點我了。
楚志靜
|
|
|